大通花兒作為河湟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,她源于民間,長于民間,歷來深受漢、回、土、藏等各族人民的喜愛。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“令”不同,祖祖輩輩的大通人用花兒訴說著人生的悲歡離合,以花兒表達(dá)著內(nèi)心的深情愛意,用花兒傳唱著熱愛家鄉(xiāng)的贊歌。
在大通這片沃土上,說起花兒,上至八旬老翁,下至五六歲孩童都會唱兩句。居住在這里的漢、回、土、藏等各族群眾,無論在田間耕作,山野放牧,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,只要有閑暇時間,都要漫上幾句悠揚(yáng)的花兒。可以說,人人都有一副唱“花兒”、漫“少年”的金嗓子。“花兒本是心上的話,不唱是由不得自家”,花兒對青海人來說像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。每逢春夏季,田野里、山坡上花兒聲不絕于耳,成為北川河畔一道獨(dú)特的風(fēng)景線。花兒是牧羊人相依相偎的戀人,花兒是鋤草婦女相好相愛的心上人,花兒是馬車夫漫漫行程的伴侶,花兒是出門人如癡如醉的情人。
“花兒”又名“少年”,多表達(dá)男女之間的愛情,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。一首《老爺山上的刺玫花》真實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家鄉(xiāng)的無限熱愛,再現(xiàn)了青年男女對忠貞愛情的苦苦追求。花兒是春天心扉萌動的阿妹,花兒是夏天情竇初開的阿哥,花兒是秋季愛情收獲的喜悅,花兒是冬天激情燃燒的篝火,花兒是“夏都生態(tài)園、大通慢游城”四季綻放的情歌。
人間六月芳菲盡,大通花兒始盛開。一年一度的“老爺山六月六花兒會”久負(fù)盛名,蜚聲海內(nèi)外。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六期間,大通老爺山人如潮、歌如海,每天都有上萬人在老爺山上唱花兒、聽花兒、對歌、賽歌,如癡如醉,整個山野變成了花兒的海洋。